首页>> 教育>> 职场>> 职场调查>> 正文
  • 网友:以“学以致用”多寡定义教育成功与否有失偏颇

  • 时间:2011-11-18 新闻来源: 人民网-教育频道
  •   学以致用,这个原本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问题的观念,最近遭遇不少人挑战。有人指出,我们当前的学以致用观过于功利化,“有没有用”几乎成了衡量学问好坏的标准,使当前缺少真学问与真学术。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网站,对1130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2.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学以致用观比较流行;73.5%的人认为学以致用被过于功利化了。(《中国青年报》11月17日)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上学究竟要学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现代社会,受教育程度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个人获取社会资源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影响到个体的就业、职位、晋升的可能性以及发展潜能,从而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当前,大学的发展更是受到空前的重视,与此同时,大学教育的目的也日趋功利化,“学以致用”被过度推崇,而忽视甚至排斥教育促进个人自身完善的非功利价值,滋生了社会浮躁的氛围。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绪山曾指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以致用观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讲,它培养国人积极向上的参与观念,赋予国人较多的务实精神;从消极方面来讲,功利性地以“用”为目的,使学术脱离以探求真理为目的的应有轨道。同时,这种观念容易使一切智力活动止步于以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发明,很少进行形而上的学理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以实用技术为追求目标是短视的,想要在根本层面上经世救国,需要把精神层面的改造也作为追求的目标。

      问题的关键是,教育的职责是什么?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单纯以“学以致用”的多寡来定义教育的成功与否,未免有失偏颇。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所说:“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了。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大学不知不觉中社会化了,政治化了,市场化了。大学与外界之间的一道有形或无形的围墙已经撤销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已非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大学与社会间的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大学教育为经济和社会服务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教育应当关注国家、社会以及人类的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的、眼前的利益。实用性和服务现实,不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出发点,更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至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斯宾塞认为,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这里所说的“完满生活”不仅指物质条件方面,还包括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怎样培养心智,怎样处理教育子女,怎样做一个好公民,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增进人类幸福等广阔内容。正确的教育观应当是:基础教育培养“会生活”的人,职业教育培养“会生存”的人,大学教育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从根本上来讲,教育除了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外,任何其它目的都不是教育本身的目的。也就是说,一切教育都应围绕教育的终极目的来开展,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才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的。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我们从孔子运用的“因材施教”的经验中,可以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一刀切。良好的教育可以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笔者以为,学校应以教书育人为理念,将因材施教融入育人工作的每一步,既要帮助有不良企图的学生摆脱困境,更要帮助他们培养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平等的心态。最为根本的是要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建立起科学的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