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说传开之后,“末日体”在微博上流行———玛雅人靠谱么,如果靠谱我就不工作了;如果是真的我就不还银行贷款……这些看似开玩笑的微博确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促进了部分产业回暖。白领王小姐日前发微博称,她的一个同事,平时工作认真,但近日却突然向老板请辞。一周后,她接到了这个同事从阿姆斯特丹发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世界末日要到了,我要开始我的环球旅行了。”虽然像王小姐同事这样辞职去环球旅行的人并不多,但“末日来临、及时行乐”的心理确实影响到部分人的消费行为。记者周末走访广百中怡、太阳新天地等大型商场,不少专柜柜员向记者表示,确有不少顾客在购买时向同伴表示,应该好好慰劳自己一下,不然以后遇到天灾什么的,就太“对不住”自己了。而导购小姐也经常以此作为促销说辞,据说“挺有效果的”。“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系统面临崩溃,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电影《2012》所反映的全球灾难,很多人相信会在现实中发生。南京退休高级工程师蒋某将房产抵押,并举债7万元,准备在“末日”来临前捐赠;辽宁大连市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兰青社区的王大爷因为相信“末日”即将来临,不控制饮食,导致糖尿病病情恶化送医院急救。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在互联网上,“末日说”成了最流行的话题之一。百度贴吧出现了“世界末日吧”,其中,“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最为流行,导致一些地方市民抢购蜡烛和火柴。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则不断接到市民电话咨询,问“末日来临,是否需要抢购大米”。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又成炒作焦点。从淘宝商家的“末日用品”到房地产商的“末日抵押”,从旅行社利用“末日”大肆促销到邪教利用“末日”骗人敛财,从无知者的恐慌抢购、无度挥霍到白领精英们的抵押捐赠、娱乐传播……尽管中外专家不断辟谣,这个荒诞不经的预言还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真实而严重的后果。谁在推动炒作“末日谣言”,谁在这场“谣言游戏”中受伤害,面对“末日”我们该反思什么?事实上,针对“玛雅人预言太阳纪结束地球毁灭”“极夜说”“地球磁极倒转”“太阳风暴袭击”等谣言,美国NASA官方网站、中国科学院、玛雅人的后代等,从去年以来先后多次“辟谣”。但科学的声音却淹没在商业化的浪潮中。谭小芳老师认为在精明的商家眼中,“末日”从来都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噱头和商机。在疯狂的商业广告推动下,“谣言”被不断渲染放大。在淘宝网上,键入“世界末日”,便可以看到100页以上的商品。其中,最抢手的竟然是一张“末日逃生船票”,已经售出了340件。在浙江义乌,民间发明者杨宗福正在加班加点地制作“诺亚方舟”。这种售价在15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的逃生装置,已经接受了26个预订。比起销售“末日船票”和“逃生工具”,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末日旅游套餐和图书销售似乎更为赤裸和直接,“末日来临前必须去的十大地方”“世界末日最佳逃生地”……而《末日逃亡手册》等打着“末日”旗号出版的图书也达几十种。除了对不良商家和犯罪分子需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外,总有人受骗,说明中国百姓科学素养较低,没法辨别谣言真伪,这和日本地震抢盐、张悟本热的时候抢购绿豆是一个道理。“谣言止于智者”,只有长期进行科普工作,才能够真正让大家拥有判断力,抵御借机牟利的商业行为。否则在这次谣言不攻自破之后,还会不断有新的“传说”诞生。而应急救灾知识及物资的储备,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家庭,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非“末日”来了才需要。这方面的欠账我们亟须补上。谭小芳老师表示大家应该效仿的是宁波的一家公司。12月10日,宁波一家文化创意公司通知员工20日、21日放“末日假”2天,发“600元末日遣散费”,希望员工与家人及最爱的人一起吃顿团圆饭,送份温情的礼物。这一举动引起社会热议。公司总经理坦言,并不相信世界末日,只是深知“家庭对员工的重要性,希望给员工家人同样的温暖,传递正能量”。有人相信“世界末日”,不仅仅是愚昧和迷信,许多相信谣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缺乏关爱。虚幻的末日想象,所映衬出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焦虑。小到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和城市买房,大到环境恶化……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我们距离家人、朋友和自我的内心越来越远,这让现代人感到无助、焦虑甚至恐惧,加剧了“末日感”。很多年轻人潜意识里将世界“末日”转化为“娱乐和购物狂欢”,以此排解压力、舒缓焦虑、寻找心灵依托。针对“末日”被大肆消费的现象,谭小芳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的“世界末日”只是大众的一种娱乐而已现实中有很少一部分人,由于心理素质不稳定,焦虑或是过于自信才会担心所谓的“世界末日”,大多数人还是抱着一种娱乐、调侃的心态看待“世界末日”。一个子虚乌有的概念会得到人们的集体认同,说明现代人压力较大,会对一些传说进行围观。享受“娱乐盛宴”,也是一种对压力的释放。“世界末日”本身没有科学依据,市民不应盲目恐慌,消费也应保持理性。眼下,与“末日”相关的商品热销,虽然不排除“有备无患”的理由,但也从另一侧面体现出民众的盲目从众、逐热的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