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教育部今天举行的新春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5年来,西部高等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充分运用国家倾斜性支持政策,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西部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到2012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已达到651.5万人、在学研究生36万人,较2007年分别增长40.29%和44.93%。2007年至2011年,西部地区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600多万人,“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比例均在40%以上,有力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教育发展关键在教师。当前,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西部各高校形成。2011年,西部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由2007年的37.70%提高到50.91%,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2007年的34.13%提高到36.04%。2012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达到35万,比2007年增加8万多。近5年,西部高校新增院士19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4名。
随着国家持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批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对区域内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目前,西部地区拥有“211工程”高校25所、264个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西部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紧缺人才专业以及体现区域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在生态环境保护、高原农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品种培育等领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和先进技术。在2007年至201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中,西部高校累计有7个项目入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认为:“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西部地区师生员工的辛勤工作、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层面重大政策倾斜以及东部高校的对口支援。”
近年来,新增教育财政经费始终保持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在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奖补、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和资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等方面,均向西部省份倾斜。在高校设置、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也采取了向西部高校倾斜的政策。
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1年,西部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均超过9000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招生计划增量持续向西部地区倾斜,2011年,西部地区普通本专科招生增长最快,招生162.7万人,比2010年增长6.1%。
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已有99所支援高校帮扶73所受援高校,覆盖了西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外,通过“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推动了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高校任教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