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沧州同乡、晚清重臣张之洞悉心创办新式学堂以来,“中学”在我国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散木的《感念师大附中》记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他的父亲在北师大附中的课余生活,同学们自行组织文学社团、剧社,创办会刊、新闻刊物、文学刊物,校园里到处是壁报和文艺园地,还聆听过鲁迅、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演讲。这一切在今天的校园里已成为一种奢望。 如今,人们谈论起哪一所中学“好”或是“不好”,除了讲硬件设施,基本是以升学率作为惟一衡量。一些中学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也是一门心思地追逐着升学率,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习题和试卷,少数学校甚至将音体美课削减或干脆砍掉了,更不用说开展什么校本课程、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了。 2005 年,沧州一中和沧州东塑集团共同创办沧州市颐和中学,身为沧州一中副校长受命兼任这所新学校的校长。由于适逢义务教育开始免费,民办学校公信度下降,家长对一所新建民办学校更是不信任,首届初一、高一两个年级合计招生不足300 名学生。加之政府不投资,包括教师工资、保险等所有办学费用完全是自收自支。可以想见,当初学校的立足和生存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压力。 更为重要和难以抉择的是,颐和中学的办学道路到底该怎样走?是套用时下一些名校的所谓军事化管理,还是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依多年从教的观感,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且大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源。然而,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毕竟不是工厂,不是大学生生产流水线,而是要让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得到陶冶,潜能得到开发,视野得以开阔。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教育。包括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过去许多成功的中学,它们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教育本身有着比考试更高的价值,弥漫在校园里的一种良好风气,一种既无形又有形的人文氛围,远远超出知识、作业和考试。 基于此,我提出当代学校必须回归育人的本位,必须尊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规律。并以“为学生一生发展打好底色”为颐和中学办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同时确定了“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适宜的发展,让优秀的同学更加优秀”的办学目标,以及“用思想管理学校,以人文提升品质”的管理理念。 如今,走进颐和中学,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与众不同,不只是绿树成荫的美丽校园,不只是齐全先进的硬件设施,不只是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对教育改革的不懈探索,对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的执着追求…… 建校短短七年时间,从2005 年秋季开学时的不足300 名学生发展到今天有学生3000 人、教师176 人的完全中学,颐和中学已成为狮城大地上一颗快速升起的教育新星。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全国生命教育示范学校、河北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我校的办学特色进行报道…… 建校七周年之际,将自己从颐和办学的第一天开始的原汁原味的约七十篇讲演稿结集出版,可谓七年磨一剑,其中甘苦自不待言。四十万言讲演实录,围绕“为学生一生发展打好底色”这样一个主题,全景式地呈现了一所新学校七年的办学历程,记录了颐中人七年办学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奋斗史。然水平所限,权作办学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