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新闻通讯社陕西频道讯:(姚雪 张义胤 )当某高校大专辩论赛以“赞愚公移山与劝愚公搬迁 ”为题展开唇枪舌战难分高下之时,陕西省已精心演奏了一曲移民搬迁的交响曲:自2011年起,用10年时间,投资1300多亿元,搬迁陕南陕北危居群众280万人,启动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扶贫避灾移民工程。
陕南山城石泉县经过三年的艰辛推进,将省委省政府勾勒的宏大蓝图务实演绎为山民的幸福生活图景。
规划引领搬迁梦
秦巴腹地石泉县人口18.2万,县域面积1525平方公里,两山夹一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瘠土地上有近7万贫困群体,1.44万户5.72万人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难,思富求变心切。
在省委省政府移民搬迁政策的激励下,石泉人民吹响了移民搬迁的集结号,打响了脱贫致富的攻坚战。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搬迁需统筹城乡。按照功能区划科学、人口布局合理、城乡产业对接、公共服务配套的要求,石泉县编制了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系统规划了水、电、路、气、讯、住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续制定了石泉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中高山区域综合开发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11个集镇总体规划与35个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210、316国道及汉江为主轴、南部山水旅游、中部商贸观光、北部生态农业综合经济区的功能布局,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2个县城副中心镇、5个重点镇、9个集镇社区、100个新村为骨架的城乡居住网络体系。
踏上石泉热土,一个个移民小区如雨后春笋,一处处搬迁安置点紧临城镇。从牛石川山垴上搬迁入住到后柳镇五郎坝集中安置点的87岁陈丙仁大爷连连摇头感叹:做梦也想不到啊,祖祖辈辈的高山人,能下山,住到街边边,多亏党的政策好啊。据石泉县住建局副局长王守明介绍,石泉县109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布局合理,建设有序。国土、规划部门把好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关,市规划局把好评估审核关,报省厅审批备案,确保移民避灾避险,搬迁到安全安心安居的新生地。
聚力共建新家园
石泉县把移民搬迁与防灾减灾避灾相结合、与危房改造新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推进城镇化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整合项目资金,强力推进建设。每年召开县、镇、村3级扶贫攻坚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移民搬迁。县长李启全出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协主席、分管副县长主抓扶贫搬迁,思谋致富路径,破解搬迁难题,督导项目落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提升到“一票否决”高度,专辑《石泉扶贫》简报及时传递扶贫动态典型,形成了领导挂帅,部门帮扶,上下联动,全民参战,齐心协力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为了向贫困宣战,石泉县瞄准6.6万贫困人口,贯彻“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脱贫方略,整合项目,捆绑资金,着力实施“三五”扶贫攻坚战略,切实加快扶贫搬迁步伐。
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统规统建与统规自建相结合,按照“山下川,靠路边,进社区,入城镇”梯次搬迁路径,因地制宜,安置搬迁移民:
鼓励进城入镇。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拉大骨架,提高品位,增加容量,鼓励有一定条件的搬迁户进城入镇落户。规划建设了杨柳新区、新堰片区、池河镇西区、喜河镇社区等移民示范区,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市政功能,提升安居水平。
安置新村社区。按照“方便生产生活、节约利用土地,相对集约集中”的原则建设镇、村社区安置点,统一 “三通一平”,统一建房风格,由搬迁户自行修建或统一修建。建成了池河镇明星社区、熨斗镇先联社区、中池镇民主社区、后柳镇中坝社区等15个移民小区,搬迁群众5000余人。
入住保障房。对五保户、无建房购房能力的特困户等人群,入住政府修建的保障房。将在不适宜居住的高寒山区、滑坡灾害区的贫困户全部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
建好集中安置点。将移民搬迁安置与农村安全饮水、通村道路、农网改造、社区管理等统筹规划、同步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相关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精心打造功能齐全、安全宜居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在三问三解扶贫帮困活动中,石泉住建局局长张诗泉深入包联帮扶的后柳镇长兴村,确定选址集中安置点,帮扶30户高山危房家庭搬迁到平坝地带,投入资金30多万元修通1.5公里连组产业路,建起村委活动室,送去了住建人的真情厚谊。
拓宽投资渠道。按照“政府投入基础设施、社会投入主体开发”的思路,组建城乡开发公司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建立融资平台,广泛吸纳资金,参与搬迁建设,兴产业、办企业,发展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全县集中安置社区,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比例达80%以上。统筹城乡发展、助推脱贫致富迈出了新步伐。
2011年,全县建成了25个集中安置小区,移民1050户3892人,分散安置移民建房2211户。2012年,以避险、避灾和扶贫为主要移民对象,以进城入镇、扩社区和特困户包建等移民搬迁安置建设为抓手,以移民户后续发展为关键,建成移民集中安置点32个,集中安置1808户6691人,分散安置392户1450人。
产业铺就小康路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移民搬迁户持续发展是扶贫攻坚的终极目标。石泉县以就业、产业、创业富民为重点,把移民搬迁与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相结合、与发展服务业相结合、与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与鼓励创业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搞规模化种养;能人带动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引导发展农家乐、商贸、物流运输等二三产业,促进稳定增收,基本实现搬迁群众人人有事干,户户有产业,家家能致富。
来到省委常委、秘书长刘小燕帮扶的联系点----后柳镇中坝村,昔日的荒滩野岭已建成生态移民新村。全县实施“三五”扶贫工程以来,抓住“乡村旅游、现代种养、山林开发和劳务输出”四大产业,围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四大配套,结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类扶持、合力推进。由22户村民组成了养羊合作社,黄华鹏等4户投资50余万元建成千头羊场,羊场对面是341亩核桃园。引进商洛药材商投资建成孟家湾白芨育苗生产基地,种植白芨40余亩收益800余万元,安置移民161户,中坝村在两年内彻底变了样。
2013年,面临1400户5320人的年度搬迁安置任务,石泉县运筹帷幄,克难攻坚,干劲十足。启动实施扶贫开发五大工程实施方案与扶贫开发包抓帮扶方案,以江南500户移民示范区、中坝扶贫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杨柳万人社区、池河镇安置小区、喜河社区、后柳镇廖家湾小区等搬迁点建设,配套优惠政策,加大技能培训,促进增收致富,扎实推进移民搬迁持续健康发展,共同书写富民强县的壮美诗篇。
责任编辑禹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