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前往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做视力恢复手术,但诊治的医生告诉小华,手术需要等待,建议她到另一家诊所进行手术,并保证医生仍是他自己。花1.4万元做完手术后,小华的妈妈觉得小华被骗。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调查后发现,三甲医院和诊所都具有行医资质,这背后的问题,是医生“多点执业”的难点。”
医生:你去我推荐的诊所做手术吧
家住通州的小华(化名)今年21岁,双眼近视的度数为700多度。为了摘掉眼镜,小华和她的妈妈韩女士商量,决定去医院做手术恢复视力。
“我想让孩子先挂一个号看看医生”。11月19日,韩女士出差在外,就让小华自己来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先挂号诊断,问医生可否做手术。随后,小华在该医院眼科挂了一个专家号。
在该医院体检后,又经过医生诊断,医生告知,小华的情况可以做激光角膜切削术手术,术后视力可以有效恢复。小华自己决定做手术。
“医生告诉我做手术人多,需要排队。”小华说,给她诊断的医生告诉她,医院目前要做这项手术的病人很多,已经排到12月10日以后。如果小华不愿意等,第二天就可以在另一家诊所做这个手术。“医生给我保证,是他本人动手术,那边的设备也很好”。小华起初对于在另一家诊所做手术有所犹豫,经过医生保证后,小华决定就去另一家诊所做手术。
医生拿出一张名片,告诉小华如何到达另一家诊所。随后,小华顺着医生指的路,找到了一街之隔的诊所。该诊所在一个写字楼15层,是一家眼科诊所,经过体检,小华被告知第二天就可以做手术。
小华于是交了1.4万余元的手术费。第二天上午,小华再次来到诊所。“就是看病的医生做的手术”。小华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诊所:动手术的还是推荐你来的医生
“本来只打算让孩子去预约”,韩女士说,考虑到这家医院肯定不好挂号,手术也要预约,才让孩子自己去,没想到孩子说能第二天做手术,但她又不知道孩子已经换了一家医院。
“女儿说是看病的医生动的手术”。韩女士此时才得知,女儿小华在就诊时,医生告诉她可以安排快的手术和慢的手术。小华曾通过电话询问韩女士,但韩女士以为医生口中所谓“快的手术”就是费用更贵的手术。
“一看孩子去的是别的诊所,特别生气。”女儿起初没有告诉韩女士做手术的医院。小华动完手术后,韩女士从外地赶回北京,打算去医院接孩子回家。在到达女儿所在的地方后,韩女士看到诊所的名字并不是此前挂号的医院,韩女士觉得自己被骗了。
此时,韩女士才想起19日,女儿在刷卡交手术费时,告诉韩女士“不能刷卡,只收现金”。“小孩是在路边ATM机上取的钱。”韩女士说。
“诊所承认不是那家医院,但保证是那边的医生来做的手术。”小华也承认,在做手术时看到的就是在前一家医院给自己诊断的医生。
此外,韩女士也注意到,算上自己的女儿,医院当天共有十余名来做手术的病人。“我问他们怎么来这里做手术,好几个人都说是同一个医生介绍过来的。”韩女士说。
21日上午,韩女士带着女儿来到动手术的这家眼科诊所做复查。一名工作人员在检查之后告诉韩女士,女儿小华的手术情况很好,现在视力也在恢复。
“女儿在前一家医院看病的病历也保存在这里。”尽管医生说女儿恢复状况不错,但韩女士考虑到女儿手术被转移的情况,她想取回女儿的病历。
在诊所里,韩女士提出取走女儿小华此前的病历。一位工作人员拉开身边办公桌的抽屉,里面装有一叠文件。工作人员从中翻阅后,取出小华在前一家医院的病历,交到小华手中。随后,韩女士提出带走在该诊所做手术的病历,对方称只能复印,暂时不能带走原件。
调查:手术诊所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
前日,北青报记者来到小华进行眼部手术的诊所。该诊所位于一栋写字楼内,紧邻小华最初就诊的医院。替小华进行手术的诊所共计两层。几名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坐在前台,一名病人正在咨询。
在该诊所大厅墙上,挂着“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据该许可证信息显示,发证日期为2011年9月2日,有效期自2011年9月2日到2013年12月31日。
随后,北青报记者在区卫生局的官方网站上查询该诊所。查询结果显示,该诊所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登记的诊所诊疗科目为眼科,有效期从2012年12月24日到2013年12月31日。
一名女工作人员称,诊所有三位专家都来自小华最初就诊的医院。该工作人员告知小华手术后注意事项,并带小华前往复查。北青报记者询问为小华手术的医生今天是否出诊,对方告知今日不在,但周三和周五能坐诊。随后,北青报记者从该诊所获得两名医生的名片后,在区卫生局网站上进行查询。其中,徐姓医生的信息显示为执业范围是口腔专业。另一名李姓医生的执业范围为眼耳鼻咽喉科专业。
记者目击:医生又将病人介绍至诊所
“我也是从那家医院介绍过来的”。就在北青报记者准备离开该诊所时,一位女士刚刚复查结束,该女士自称是20日做的手术。据该女士介绍,自己家住呼伦贝尔市,来京已经一周,选择在这家医院手术的原因是时间快。“是那家医院给我看病的医生做的手术。”该女士说,医生向她保证会亲自动手术,也提到诊所的设备是北京最先进的。
随后,北青报记者前往该三甲医院。在为小华诊断的医生办公室前,一位来自西宁的女士说,自己的眼睛1000多度,为了治疗眼睛,已经来北京两次。而此次诊断后,得知手术预约在12月2日。“等不了那么久,又不放心这家诊所。”女士面路难色地说。
在其眼科楼层,替小华诊断的医生名字出现在医院眼科的名录上,此外,表格中还写有该医生在三甲医院坐诊时间。
在替小华诊断的医生诊室前,小华询问能否做复查,一名医生称需要挂号。小华挂号后,拿着挂号单回到医生诊室。在得知小华并非在该医院手术后,该工作人员告诉小华只能找替她做手术的医生。随后,做手术的医生对小华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后,称小华恢复不错。
此时,一名年轻女子也在就诊,医生拿出一张名片,指着上面的地图告诉该女子,去这里做手术时间快一些,不用等。
院方回应:我们知道该医生在外行医
昨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联系该三甲医院。工作人员告知,医院知道替小华做手术的医生在外行医的情况。
“医院有多点执业的医生。”该工作人员回应称,该三甲医院有很多医生“多点执业”。但对于替小华诊断和手术的医生,院方未作出回应。
“没出现多点执业前,这是违规的,现在这样,不好说。”该工作人员称,北京市试行多点执业已有一段时间,该三甲医院也在做此类试点,并希望“从制度上规范”。
“这对医生和病人都有利”,该工作人员说,医院考虑到自己的优势资源和病患多的情况,做多点执业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
探究 “多点执业”面临监管空白
“多点执业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表示,尽管北京已经从2011年开始试行医生“多点执业”,但实际情况并不好。
“这样做,可以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这个优点不难明白”,邓利强说,多点执业对于民营医院的扶持作用很大,对于病患就医也有很大好处。但难点在于,“多点执业”试行过程中,“很多医院会考虑成本,对医生提出‘多点执业’申请并不太赞成。”邓利强从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看到,很多医生也会对自身在注册医院的发展有所顾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称,要鼓励“行医”。邓利强也期待,政府能有相应措施落地,让“多点执业”从试行转正。
北青报记者发现,在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涉及医改的方面提到,“允许医师多点执业”。
“多点执业”在北京市其实早已试行。根据北京市目前实行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内容,想要“多点执业”的医师,只需在取得已注册医疗机构的书面同意后,向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经注册后,就可以在本市行政区域内2至3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相关规定对注册医师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有明确规定,须“按照注册”的相关信息执业。若医师需要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须到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再次申请注册,办理变更注册手续。但是如何变更也让医生们无所适从。
一位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对北青报记者表示,虽然多点执业的试点只有几家医院,但是这种现象在很多医院都存在,医生也不愿意张扬这种事。虽然法无禁止,但是没有制度保证,医生要承担注册医院的道德风险。因为医院会认为自己培养的医生给别的医院干活,而且还有可能带走自己医院的病人。“所以这种事大家都不说,但是谁都明白。”这位外科医生表示。但是一些医生名气大,医院对此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