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妄自菲薄,因为稀罕梦想——记华北科技学院微电影大赛
中国教育品牌网讯 对于北漂族来说,梦想也许是买一套自己房子,对于位于皇城根下,深受“文化中心”浸染的燕郊华北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来说,也许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拍一部属于自己的微电影。作为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参与单位和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的参赛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的学生似乎一脉相承的拥有着这个地域赋予的性格——稀罕梦想,这种特质也体现在这场他们自己的微电影盛宴上,就像是同样生活在这座“睡城”上的“北漂”一样,他们从未像此刻一样接近梦想,因而倍加珍惜。“我们爱电影,因为我们有梦想”“因为‘浮夸’,所以年轻,我们爱电影,因为我们有梦想”说这句话时,他的脸上写满自信、张扬,他叫罗勇,今年大三,第一次踏上学校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舞台,他执导的微电影《浮夸》在这次比赛中夺得了“最佳导演”在内的三个大奖。而微电影《浮夸》诉说的正是一群爱电影的大学生坚持理想,克服困难,拍摄一部微电影的故事。他们拍《浮夸》,就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电影中的一些精彩的桥段,就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但拍摄一部微电影对普通大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其实,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华科的学生也能自己拍电影”《浮夸》的副导演何欣很激动,她今年大二,是学校电影爱好者协会的一员。相比于同学们的“不看好”,真正拍摄中面临的硬件问题却更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家手头上可以摄像的设备,只有手机”,回想起拍摄初期的准备,她这样调侃道,而大赛组委会能提供的也仅仅是有限的新闻系实验室摄像器材,而且学校对贵重物品的借用有严格的管理,用起来并不方便。“再难也要拍出来啊!”报名参赛的15个剧组都没有撂挑子。借单反、借三角架、借服装、借道具,从2013年12月准备到2014年3月正式开拍,所有剧组都过起了到处“借债”的日子,幸运的可以拉到800到1000元的赞助,没有的只能自己凑份子。相对专业的人员和技术也是个难题。大赛组委会人员说:“他们一天要跑来三四趟,因为什么都没有,连会使用相机的人都没有”。所以,他们到处求人帮忙,个别会一些后期制作技术的同学被各个组借来借去。组委会奇怪他们既然没有任何设备、没有一点专业知识,为什么还要参加比赛,一个组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为了爱好,也为了完成一个毕业学长的愿望”。这位学长已毕业多年,当年带着些许遗憾离开学校,如今已是北京某家杂志社的编辑,自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他由学生变成北漂。“我们自己做设备”虽是微电影,要想成功拍出来,一些器材必不可少,贵重的单反相机、摄像机可以借,但反光板、收音话筒、滑轨、补光灯、打板等等却借不来,这一切对于非专业的大学生剧组来说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钱。一个最低级别的三脚架的网购价格在200左右,一个30厘米的滑轨价格是500元,这一度成为这15个剧组停拍甚至想放弃的理由。“都是逼出来的”置之死地的剧组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召集成员一起讨论,要找出最省钱又有效的替代品。结果是:把买来的简易话筒用透明胶带固定在晾衣杆的一端,替代价值上千元的挑杆线性收音话筒,从文具店购买银色锡纸剪成半径为50厘米的圆形,贴在硬纸壳或泡沫板上做反光板,借用宿管阿姨的三轮车代替滑轨,由人推着实现跟拍效果……组委会曾戏谑的调侃“这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啊!”罗勇笑着说:“我们做的那个话筒杆儿太扎眼了,晾衣杆是粉色的,透明胶带缠得一层又一层,走到哪都有人盯着笑,这才是浮夸嘛,正好是我们的风格”。这样的幽默,却并不浮夸,恰恰饱含着生命与活力。“我们依然追求完美”“我们依然追求完美”,当问她为什么说“依然”,她只是笑笑。她叫石岩,大三新闻系学生。本届原创微电影大赛的最佳导演并不是曾倍受关注的她,她的作品《一支笔》得到了专业评审的认可,并获“最佳剪辑”奖。“没拿到最佳导演,我不悲伤”但语气中还是有些遗憾。《一支笔》讲述了主人公无意间发现一只“画物得物”的神笔,贪欲一点点被放大,最后被锁进银行,落得人财两空、后悔莫及,体现了对人性与生命价值的思考。“我一直想拍的就是能让人看完想去思考的东西,只要引起观众思考就好”,她说自己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性格也体现在她的影片中,“每一个细节都在脑海中过了上百遍”,8分钟的影片,给追求完美的她带来无形的压力,但无论结果如何,她对微电影的态度“依然追求完美”。“我们追忆有悔的青春”在所有获奖影片中,有一部时长40分钟的长篇,叫《对不起,还没告你》,影片以一位花甲老人的回忆开始整个故事,其中一幕感动了很多人:男主角身穿学士服,在教室与同学们告别时,遇见了四年倾心的女主角,“对不起,还没告诉你,我喜欢你”,但这次告白并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男主角的想象,男女主角毕业时到底有没有告白,不得而知。未知的结局耐人寻味,但打动观众的却是那份遗憾。一位观众对影片和青春的解读很动情“青春这种东西,很美妙也很纠结,年轻热血,却没人能说清怎样的青春是正确的,于是会犯错、会遗憾、会留下回忆,这样才叫青春”。今年7月,韩寒的作品《后会无期》即将上映,同样遭受批评却票房不减的《小时代3》也将与公众见面,纸醉迷金和情节俗套是网上对郭敬明《小时代》系列的评价,但总有很多人在影片结束场灯全亮时擦拭眼角,虽然每个人怀念青春的方式不同,但那个冲动年岁的不完美却令人着迷,不禁一遍遍去回忆,这一点与金钱无关。《对不起,还没告诉你》的导演说,这部作品背后有一位给他们重要帮助的人,他是华科第一届新闻专业本科生,因为对影视着迷,毕业后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他说“看到华科同学们能有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真正爱电影的人,很欣慰,很高兴,毕竟心无旁骛地去爱的人不多”。如今,他正去美国拍一部微电影。他叫程晓峰。
日前,华北科技学院的微电影大赛和大学生电影节一起告一段落了,这一届的大学生电影节是学校史上参与度最高,举办最隆重,反响最好的一次,而这之前已有七年的奋斗。闭幕式现场宣传册上的标题是“我想,我是,我时代”,这是本届大赛的主题。“这群人还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闭幕式的总导演说。“在机遇与竞争急速膨胀的空间和时间里,他们找到了安放青春和梦想的地方,这群热爱电影、热爱生活的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自信、爱想、敢做,不妄自菲薄且稀罕梦想!”全程参与了大赛评委工作的老师说。(文:徐姚 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