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职场>> 名企名家>> 正文
  • 叩问教育幸福——“五还给”: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时间:2015-07-22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所谓教学,绝不是从“教”到“学”的单向传递,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既离不开教师的激励、赏识、肯定及引导,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及主观意愿。

    对于这一理念,我是从亲身经历中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至今回想起来,都有着深深的愧疚与遗憾。

    多年前,我的女儿就读于一所知名中学,她喜欢读书,也喜欢画画。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她一度极迷恋动漫。虽然当时我并不以为然,但还是给了她一些鼓励,因为在潜意识里觉得小孩子有一些兴趣爱好还是不错的。可是到了初二的时候,女儿的班主任告诉我,女儿因迷恋动漫已严重影响了学习,最近两次测试的成绩大不如前,并很肯定地说,凭她的基础和天赋明年考上北京四中一定没有问题……老师已经多次劝她放弃动漫,但收效不大,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

    之前,对于女儿的学习我一直是非常放心的。女儿小学就读于芳草地小学,是学校少先队大队学习委员,平时在学习上争强好胜。课下她是班里唯一一个常常与男同学到操场上踢球的女孩,但同时她也是在各种喧闹的场合也能沉静下来读书的女孩。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放学就背起大书包直奔我当时工作的雅宝路学校,一头扎进图书馆就捧起厚厚的大部头读起来。我至今记得她第一次自己到我单位的情景。下课后,我满校园找不到她,问图书馆的管理员也没看见她进来。当我匆忙地从一排排书架前经过的时候,意外地瞥见她蜷缩在书架的角落里,已经消化了大半本《红楼梦》,而背上居然还压着一个尚未卸下的重重的大书包!现在居然成绩下滑了?画可以不画,无论如何不能影响学习啊!几次与女儿沟通效果均不明显以后,我们决定跟女儿摊牌:禁止再玩动漫!我从未见她那么伤心过。给她设限的那段日子里,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那时候,每到周六我们都带着她到团结湖去看爷爷奶奶,每次她都会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开始我们也没在意,因为她除了要带上自己双休日的作业,也会带上几本她喜欢看的课外书。有一次,奶奶买菜回来,意外地看见她在团结湖小区的一处收废品处卖废品,除了旧书废报,还有牙膏皮易拉罐什么的。了解之后我们才知道她在攒钱买一套她钟爱的动漫书。之所以到团结湖来卖废品,是她认为那里的收购价格比望京这边高!

    在后来因动漫引发的矛盾冲突中,女儿几次跟我提出退学,我至今还记得她跟我一再强调的理由:我的这个兴趣就是我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才可能产生的兴趣,即便是一种“冲动”又怎么了?我为什么要去上四中,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要去花那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我不愿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想当你们眼中的好学生!如果像你们说的,等我大学毕业了再去选择,我可能就没有了这种兴趣和冲动。还给我讲了一堆动漫事业的前景多么多么广阔,以及日本与中国动漫的巨大差异及成因云云。诚然,我不否认,她所说的“成长阶段与心理需要”理论,也不否认动漫发展前景,但我也真的不敢让她用自己少年的冲动去冒险。最终,在我们和老师的合力围堵下还是封杀了她退学学动漫的的冲动。

    如今女儿业已大学毕业,并有了一份虽不炫目但却安全稳定的工作,但我再也看不见女儿拿起画笔,再也感受不到了她少年时曾让我一次次感受到的热情。多年后,每当我跟她提起这段往事,她也只是一笑置之,也许是她不愿触碰?抑或是已经模糊了自己当时的委屈与苦闷?但我却像鲁迅的散文《风筝》中“哥哥”一样,因为无法弥补的行为,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我常常想:如果当时我不是去生硬地干涉她,而是尊重她的兴趣爱好,适时地引导她,支持她,帮助她,她也许会成为一个不错的漫画家、设计师,走上另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她的人生经历可能会更完美一点。即便她有一天可能会因自己厌倦而放下画笔,但至少在她少年时代,人生多一些选择的可能性,也多一些美妙的理想。我甚至想,如果她晚出生几年,生活在今天的校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如果我在经历了当今的教育变革,用现在的观念来审视教育,用今天的实践去创办教育,我又会做出怎样的评判与选择?

    从女儿的成长中我领悟到,要尽可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志趣,尊重孩子成长的意愿,也尊重生命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我努力把这种认识贯注到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倡导充满尊重精神内核的课堂教学。我们提出三级课程建设,实施艺术教育与常规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本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为学生的自主成长创造更好的空间。

    怎样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尊重学生?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入手。在给教师们做的专题讲座中,我曾多次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想象的翅膀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伊迪丝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她识读了26个字母后,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3个月后,法院审判的结果出人意料,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伊迪丝的妈妈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见过这么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被剪去翅膀的那只天鹅被收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那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被剪去翅膀的因无法保持身体平衡,一起飞就会掉下来;在小塘里的,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实地呆在水里。今天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里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这个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却包含了太多值得教育者反思的道理:很多时候,教师是以教育的名义,在不自觉地扼杀着学生的想象力、兴趣爱好以及发展可能。我们常常说,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孩子都享有发展的权利,也都把“以学生为本”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但其实在很多学校里,和故事中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着。

    我也时常反思,在安慧里中心小学,是否存在这样的教育行为?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我们不能因为追求自己的教育教学完成任务,而强迫每一个孩子接受,或者放弃任何一个儿童,因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尊重,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如果把他的自信心、发展力、对知识的需求、学习愿望都扼杀了,那孩子就真的没有未来了。每一个孩子都会成功,你关注他什么,你希望他往哪个方面发展,他就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人欢欣鼓舞。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有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多数获得的是科学方面的奖项,而中国仅有一位莫言。更令我们汗颜的是,莫言曾开玩笑似地说过:“我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我没有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即便是玩笑,也足以让中国的教育人深刻反省。还记得,一个国际调查机构曾对21个国家儿童的计算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进行调查,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在21个国家中名列首位,但是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能力倒数第六。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实,无怪乎有人痛心地说:“小学时候学习奥数的孩子,长大了没有一个成为数学家。”

    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的故事。1917年,罗家伦想修外文,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给他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可校委们一查罗家伦的成绩单,大吃一惊。原来,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取弃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后来,罗家伦成为“五四”风云人物、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传诵一时的《五四宣言》,便是出自他的手笔。这真是一出现代版的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如果不是胡适先生与蔡元培先生慧眼识英才,恐怕罗家伦先生断不可能走上“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

    为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呢?用现代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每个人都有他最擅长的一项智能,只是教育者没有以尊重的态度去认识它,忽视了它的独特价值,也缺少开启智能的能力与方法。

    身为教师,必须意识到,尊重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也是最可贵的品质。因此,我一向强调,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最初,我只是向教师们提出这样的希望,作为一种理念上的倡导。后来,我甚至不惜“矫枉过正”,用行政手段把这作为一条强制性的教学标准,教师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主观臆断,要学会适应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去设计教育教学,同时,决不能把自己的坏情绪带到工作中,迁怒到学生身上。

    在尊重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建立新的课堂观,即真正将时间权、话语权、学习权、探究权、发展权还给学生,这就是安慧里中心小学的“五还给”。“五还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课程中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让教师生成教学智慧,享受着教育带来的幸福体验。

    为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有利于小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与教学体系,学校提出了高效课堂的“五还给”目标,还给学生时间权、还给学生发展权、还给学生话语权、还给学生学习权、还给学生探究权,强化 “以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兴趣课堂”,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反馈”意识。

    为了落实“五还给”,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及课堂评价量表,从教学目标、学习习惯、学科特色及“五还给”八个方面提出了23项评价内容,分别对应具体可行的要求。

    比如,在还给学生“时间权”上,我们倡导让学生“多学”,为此教师应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在还给学生“话语权”上,我们要求教师的课堂应体现“三增强”。其一,增强提问意识,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其二,增强尊重意识,教师要看到学生在某一方面成才的潜能,不断鼓励学生,形成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其三,增强挑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遇到了学生“节外生枝”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积极的应对。

    另外,还给学生“学习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会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创造;还给学生“探究权”,倡导“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交流验证”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发展权”,是指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耐心等待发展的时机,促进生命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校通过对重点教师、重点班级的尝试培养,以点带面,推动全校进行课改,逐渐扭转了学生被动发展和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由此打造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策划、善于组织的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教师和学生在主动的自我发展中不断超越自己获得成功,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还记得,“五还给”刚提出时,教师们都感觉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还给学生时间权”的要求,教师们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在和教师们一起备课、听课时发现,教师们的教学设计是一回事,真正上起课来又是另一回事。设计教案时都说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但一走上讲台,教师还是忍不住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学生还是应接不暇地被动接受。

    怎样让教师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呢?我们改变听课的方式,拿着秒表计时,精确地计算出,一节课中教师有多少时间在讲授,多少时间是学生在活动探究,数据显示,用于后者的时间经常是少得可怜!同时,我们详细记录下教师一节课中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有多少是有效的,多少是无效的。从中可以看出,真正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是少得可怜!

    在事实面前,教师们无话可说,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开始真心地改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尝试,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努力让“五还给”变成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