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新闻>> 内地新闻>> 正文
  • 香港,公共艺术里的商业基因

  • 时间:2016-03-17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摘要:2016年西方情人节至中国元宵节间的一周,香港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上被传得最多的照片,无疑是中环海滨长廊及添马公园草坪上一大片由LED玫瑰灯构成的“玫瑰灯海园(LightRoseGarden)”,亮灯的每晚都人潮汹涌,成了香港人的拍照圣地。与此同时,从去年11月开始的半年内,在香港中环地区,还有一个被…

    2016年西方情人节至中国元宵节的一周之内,位于香港中环海滨的“玫瑰灯海园”装置吸引了50万市民(AllRightsReserved供图)

    2015年11月起,英国艺术家安东尼·格姆雷的公共艺术项目“视界”在香港展出6个月

    (Antony Gormley: 视界香港|英国文化协会主办, 香港|照片由Oak Taylor-Smith拍摄)

    导语:2016年西方情人节至中国元宵节间的一周,香港各大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上被传得最多的照片,无疑是中环海滨长廊及添马公园草坪上一大片由LED玫瑰灯构成的“玫瑰灯海园(Light Rose Garden)”,亮灯的每晚都人潮汹涌,成了香港人的拍照圣地。与此同时,从去年11月开始的半年内,在香港中环地区,还有一个被定义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艺术项目”:英国知名艺术家安东尼·格姆雷(Antony Gormley)的“视界”香港站,包括31座放置在楼顶或地面的艺术家本人等比铜像。虽然“视界”项目在艺术界享有盛誉,但这些雕像并未引来太多人的关注。

    比较这两个在香港受热捧与被忽视的公共艺术项目,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副教授何兆基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指出,一个能成功吸引公众的公共艺术项目要具备以下元素:出资的赞助机构、执行的艺术机构、公关宣传的专门人才、当地艺术家的积极参与配合,还有配套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而纵观香港这个地产业高度发达城市的公共艺术历史,商业地产集团的角色举足轻重:从早期在写字楼和高档住宅区内放置名家大师的公共雕塑,到近年在购物商场中举办临时艺术装置或是长期展示艺术品,虽都是打文化牌以获得商业利益回报,但也同时促成了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公共艺术遍地开花。然而我们不禁要问,香港这座城,究竟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

    从“大黄鸭”、“视界香港”到“玫瑰灯海园”

    在“玫瑰灯海园”之前,由林树鑫创办的AllRightsReserved公司已策划过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包括2013年的“大黄鸭”和2014年的“1600熊猫游香港”。身为公司创意总监的林树鑫,向来擅长“搞事”,深谙如何制造话题。说起“玫瑰灯海园”这一次再度人气爆棚的原因,林树鑫用了“天时地利人和”来总结。他准确抓住情人节这个夹在圣诞节、农历新年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之间的展览淡季,推出应景的装置。“在情人节期间以情人节为主题做展览,我们算是独市。”2月14日情人节晚上6点,在香港中环夜景的映衬下,“玫瑰灯海园”正式亮灯,营造出“最浪漫情人节”,在亮灯首晚的5个小时内吸引了超过10万观众,队伍从中环海富中心一直排到金钟,场面比当年的“大黄鸭”在维港展出时还壮观。

    “玫瑰灯海园”香港站现场(AllRightsReserved供图)

    “香港在2015年有很多负面的新闻,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为香港带来正能量,做一个最有爱、最美的情人节展览。”因为曾被首尔的玫瑰灯海园打动,林树鑫便希望可以将展览带到香港,并配合中西情人节的时期。林树鑫坦言,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办展,选址和档期是策划时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最开始,我们有两个场地可以选择,一个是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一个是添马公园,我们希望展览可以配合香港夜景,根据中环海滨不同部分高度不一营造错落有致的花海效果,也可以保留韩国原展草坪的背景,映衬出一个西式的情人节,所以最后选择了添马公园。但当时香港康乐文化处要维修草皮,只给我们三天的展期,三天后,我们要把这些花迁移到更高的地方。因为时间太短,无法衔接两个情人节,所以把这次展览分为‘西方情人节’和‘元宵节’两部分。”

    除了贴合节庆策划展览,林树鑫亦强调“主题拿捏与故事铺排”很重要,“有‘药引’才能‘引爆’话题”。在埋“药引”的前期宣传方面,林树鑫找来一班好友拍摄了一辑名为“Light Up Your Love (让爱发光)”的照片,从娱乐明星梁家辉、杨千嬅、梁咏琪,到艺术家石家豪,每人均拿着用作慈善义卖的玫瑰感应灯温馨入镜并分享各自充满爱的小故事,令义卖的5000支玫瑰灯在网上预售公布的首日就告售罄。

    2014年“1600熊猫游香港”,1600个熊猫雕塑在香港几个地标玩“快闪”(AllRightsReserved供图)

    2013年,维港边的“大黄鸭”深入人心(AllRightsReserved供图)

    在成为策展人之前,林树鑫是一位设计师,从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网站设计到室内设计,林树鑫在不同领域的跨界经验,有助于他在策划时找到触发点。自2007年起,林树鑫与海港城合作,策划了多个公共艺术项目,其中,“大黄鸭”在维多利亚港的展出可谓人气最高的一个。无论是大黄鸭深入人心的形象及港星围观的效应,亦或持续发酵的“大黄鸭漏气”、“大黄鸭是否是艺术”的报道,林树鑫把大黄鸭潜藏的“药引”深入地进行挖掘,孕育出一个个围绕大黄鸭的话题。“大黄鸭在维港的展出,让我更加了解到,作品与民众接触后产生的化学作用的强烈程度。展出大黄鸭的初衷,源于维多利亚港欠缺新意,至于艺术的成分我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当时,香港西九文化区亦在维港边上举办M+“游击”系列的第二个展览“M+进行:充气!”,其中,美国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粪便状充气雕塑《复杂物堆》与大黄鸭同样有漏气发生,不过两者强烈反差的形象被相提而论。“在经历了这些过程后,大黄鸭也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因为讨论性和争议性大。”林树鑫说道。

    对于林树鑫这几个项目造成的轰动效应,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副教授何兆基表示,“这些都不过是公关活动,引起全城效应是公关技巧的成功多于艺术上的价值。”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陈育强看来,“由娱乐到纯艺术有一个光谱的过渡,而不是一刀切的纯艺术与纯娱乐的划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灰度,玫瑰灯海园和大黄鸭就处于这个灰度中,更似嘉年华的项目,缺少信息,但有趣好玩。”

    “视界香港”,艺术圈内人人点赞,但普罗大众少人关注(摄影:顾盼)

    相比之下,从去年11月起登陆香港楼顶和街头的“视界”项目却并未获得太多香港市民的关注。这个曾在其他展出城市引来恐慌的公共艺术项目在香港的落地也曾遭遇波折:原本计划在安东尼·葛姆雷2014年香港个展的同期展出,但由于展览筹备期间,原为项目赞助方的某地产公司旗下一幢写字楼中有人跳楼轻生,令地产商撤出赞助,以免“视界”项目中放置在楼顶的雕像让人有负面联想。

    “视界”的构思源自当年首次公布全球人口中,有录得超过一半人居住在城市。安东尼·葛姆雷将他的这一装置作品比作针灸:通过细微的移位以一种治愈的方式重聚城市生态活力。艺术家希望通过“视界”引发大众思考人类所建造的世界与地球本身的关系,而香港这个世界上摩天高楼最多的城市不失为项目的理想展出地。但笔者在现场观察发现,香港大众并未太过留意这些雕像,放置于繁华街角的几座雕像尚未留住路人的匆忙脚步,更少有人会抬头费劲去找那些楼顶上的“小人”,难得逮到几个对着雕像拍照的,也都是出于好奇但不知此为何物的游客。

    前文提及的几位受访者普遍认为,除了“视界香港”太过艺术、概念太重、对普罗大众意义不大,在公众层面的宣传不足也是其被忽视的主要原因。但这个公共艺术项目获得了香港政府的欢迎和所有参与的27座大厦业主的支持,仍可算是香港公共艺术发展的一大突破。“视界”主办方香港英国文化协会的总监黎柏德(Robert Ness)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表示,“香港需要为自己决定适合的公共艺术,但至少,‘视界’项目将这样的讨论推到大家面前。”

    商场公共艺术的另类模式

    近年来,除了不定期出现在香港不同公共区域的临时大型艺术项目,各大购物中心为了增加话题、聚集人气,也开始选择常年在商场内举办不同的公共艺术项目。其中最有名的成功案例,要数郑志刚打造的K11购物艺术馆。在这里,艺术品不是简单地出现在商场,而是融入到建筑空间、商铺品牌的选择中。业内将“K11现象”解读为当代百货零售业的新商业模式,创始人郑志刚则把这种模式称为“艺术x商业”的“博物馆零售”模式。

    这一模式的诞生,一方面源于郑志刚个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市场所趋。2008年初,郑志刚主导了一次针对新世界百货VIP顾客的调研,他发现很多人在投诉购物中心高度趋同,新一代的VIP更注重空间感、精神领域。郑志刚喜欢艺术,就想到可以把艺术中心和购物中心结合起来。在香港K11购物中心里,长期展示着13组由郑志刚亲自挑选、总价值2000万港元的艺术品,并与店铺有机结合构成各种多维空间,每层还有18个每3个月更换一次的本地艺术品陈列窗。郑志刚认为,K11给每个空间都创造出了灵魂。在秉持艺术品质的同时,K11也会根据顾客的特点调整方向。“比如,因为香港普罗大众可能有时候对一些太抽象、太概念化的艺术没有兴趣去了解,所以香港K11会在某一个设计方面或者年轻毕业的艺术家方面着重去做一个切入点”,郑志刚在采访中提及。

    “博物馆零售”模式的取胜关键,还是在于用艺术吸引并留住顾客,并给他们一个消费的理由。这样的创新收效显著,新世界发展2015年中报显示,“香港K11前三年的销售额翻了一倍,出租率接近100%,营业额按年上升11%,每月平均客流量超过130万人次。”受到香港K11的鼓舞,郑志刚迅速在其后展开内地布局。

    除了K11,海港城也在2007年于商场内开了美术馆“Gallery by the Harbour”,还在同年邀请林树鑫策划举办了“万点迷”展览,将草间弥生的波点大南瓜搬进了商场。之后,随着“哆啦A梦展”、“大黄鸭”等临时装置引起的全城甚至全球关注,海港城参与公共艺术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去年夏天,商场门外的露天广场出现了一片泳池,展示美国超写实雕塑艺术家Carole A. Feuerman一系列以游泳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说起如何选择商场里的艺术项目,海港城购物中心推广经理杨浩章表示,“我们会办一些不在这里就少了味道的活动,比如这次把游泳池放进商场,别的商场这样做会很突兀,但我们靠着海,变得理所当然。”虽然办活动的成本高,装置艺术的花费往往超过百万港币,难在业绩上回收,但杨浩章表示,开门做生意,希望人流愈多愈好,“不管想来看海或拍照,只要能吸引客人,带来体验的乐趣,就有赚到一杯咖啡的可能。”

    2015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期间,林伟而在置地广场设计了一个巨大的装置,名为“Take Another View _disibledevent="text-align: left; padding-bottom: 0px; text-transform: none;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indent: 28px; margin: 0px 0px 25px; padding-left: 0px; letter-spacing: normal; padding-right: 0px; font: 14px/24px simsun, arial, helvetica, clean,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color: rgb(43,43,43); word-spacing: 0px; padding-top: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香港建筑师、当代艺术藏家林伟而觉得,由于香港政府还没有对公共艺术太多关注,所以目前香港比较多的公共艺术还是来自商业推动,“公共艺术有两种:一种是概念很重的纯艺术,不过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会欣赏;另外一种公共艺术则更生活化,容易让人接受,也更能引起普遍反响。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很重要。”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