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款古董打字机(图片来源:网络)
1828年7月24日,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威廉•伯特制造了一部名为“排字机”的机器,并在不久之后就取得美国专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打字机的诞生经历。
——据“历史上的今天”
一个迷人的时代结束了
——与打字机有关的往事
文/严彬
二十几年前,1995年前后,我读初中,我父亲在小学教书,一个乡村小学。记得有几个夏天,我常从家里去他的教师宿舍待着,有时会住上几天。父亲宿舍的门朝南开,蝉在旁边的树上叫,穿堂风从南向北经过宿舍,很是惬意。
说起来,我不仅在那里玩耍,还帮父亲做过一点事情:对照答案批改过数学客观题,刻过油印蜡纸,再用油印滚筒刷出一张张待着油腻味与墨香的试卷。那种试卷啊,纸大多是略带黄色、含着粗纸线的草纸,油墨也常糊在我的衣服袖子上。
那是很好的少年记忆,时间已经到了二十世纪末,电脑逐渐在中国的大城市普及,我们的小镇也在后来的几年由486、586电脑组合成几家网吧、电脑游戏机店。但打字机并没有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没有流传到中国南方的小镇和乡村小学。据说那时,打字机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已经存在了大约170年,即将走进它的晚年。
我对打字机有很好的印象,这大概也和我从事的传媒行当,以及我自己的写作有关。
香烟,写字台,打印机,青烟弥漫整个房间,橙色的阳光斜洒在房间里,一个胡子拉杂的中年男人坐在那里,干柴般的手指头不时敲着打字机的键盘,每过一段时间,咔擦一声,像拨动机枪的弹夹一样拨动打字机的梭子,一行字,又一行字,一个一个字,有力而有形地出现在纸上……有点矫情对不对?也许文学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坐在电脑前面,或是像古代的中国文人,执一根毛笔。
打字机,作家,文学,只有这三者在一起,才是最佳搭配。
打字机用来写公文是不对的,尽管在十九世纪,全世界的公司里充斥着办公室人员与打字机,订单、生死状,都由打字机生产。
而亨利.米勒在阿娜伊斯旁边打字是对的,他用打字机给琼写一封情书,也是对的。文学家应该生活在打字机和小酒馆旁边,而不是整洁的办公室。
在豆瓣一个叫做“时光机”的地方,有个栏目专为打字机和老电话开设,里头有一个活动,叫做“寻找电影里出现的打字机”,有空的人可以去看看。
电影中出现打字机,就像上面描述的那样,尤其在文艺片中,是很好的东西。我曾在多部电影中见过它们。今年四月,我甚至看过一部电影,里头的作家人人都有一台两台打字机,有的打字机是珍贵的,每台打字机都被赋予生命,会在半夜变成肉虫,打字机会破碎,会哭泣,还会发怒,会杀人……打字机做一切文学中能想到的事,而文学反映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运气不错,现在还能在某条街的旧货店里找到打字机。北京的宣武门附近有一家旧货店里有一些,上海巨鹿路附近一个旧家具商店有。上海的店洋气,记得店主是个中年男人,我去时他猫在柜台后面,店里有旧钟表,看上去都很名贵;而北京的那家店就破旧多了,简直可以称作旧杂货店,里头的所有物品都是旧的:旧风琴,旧吉他,旧飞盘,旧打字机。北新桥附近一家店里,也有三四台打字机,和几条骆驼牌香烟差不多放在一块。这样很好,你可以去北新桥看看。
有人说,记忆构成了文学的主要部分。再讲两个故事。
去年,二零一四年,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曾一时流行。这个家伙,这个老家伙,他的作品和一生也是值得欣赏的。四十九岁之前,他做了多份工作,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废品站打包工、龙套演员、推销员,年近五十,才出第一本书。在捷克,据说他与同胞米兰.昆德拉齐名,在中国,我们需要借助昆达拉去了解赫拉巴尔。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在金虎酒家偷别人的故事,成为一个最为优秀的作家。毫无疑问,他与打字机结有情谊,台湾出版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中,干脆将第二部作品叫做《漂浮的打字机》(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2008)。这部作品照样保留他独特的风格——原文没有任何标点,一气呵成,显然是通过打字机敲出来的。
我想,他在敲出这部作品的时候,大概是汗如雨下、酣畅淋漓,索性,连标点也都不要了,让读者自己找去。
如今我主要用手机写诗,偶尔用电脑写小说,在笔记本上写工作总结。今天我渴望拥有一部打字机,最好是赫拉巴尔使用的那一款。
有意思的是,据说留美作家林语堂成为了中文打字机的发明人。这位先生精通英文,能使用英文打字机写作。1931年,他完成一套中文打字机设计图,缺因缺钱,没能聘请工程师完成制造。直到1947年,有人形容,他“倾家荡产,大笔举债”,终于在1947年制造出这部由他自己命名的“明快中文打字机”,耗资达12万美元。
作家啊,还是要有点怪脾气的。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从前的中国乡村和地球上的工业文明离得真远!
我在1995年夏天、在鸣蝉和柳条下,和父亲一起用油纸刻印试卷,从那以后,我也再没有见过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使用打字机。我第一次和最近一次见它,都是在二手商店。
2012年11月的2012年11月的某天,兄弟(Brother)公司将最后一台生产下线的打字机赠送给伦敦科学博物馆,它在北威尔士的打字机生产工厂宣告关闭,一个“写字机”书写的时代宣告结束了。
这年我父亲已经五十五岁,早离开他的乡村小学,过上了种花人的生活。
几个场景:

1984年,东德剧作家德莱曼使用一台由朋友秘密送来的打字机写作。为了躲过警察的追踪,他每次完成写作,都将打字机藏在门槛下,并封上瓷砖。他甚至向他的女友、艺术家克里斯蒂娜保密。而女儿最终不堪审讯,说出了秘密,而他似乎已经将打字机转移。而特工魏斯曼同样用打字机记录他监听到的一切。
——电影《窃听风暴》

在纽约,女作家海伦使用打字机写作,并与一家叫做马克书店的英国旧书店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在这期间,他们在书籍上互通有无,并共享了战争年代的粮食。
——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

“艾伦得意地对我说:‘看,我这件西服五块钱,皮鞋三块,衬衣两块,领带一块,都是二手货,只有我的诗是一手的。’ ”金斯堡使用打字机写诗。
——电影《嚎叫》,以及北岛回忆金斯堡

1953年的纽约,杀虫人比尔(Peter Weller 饰)进行着孤独的个人写作,只有两个好友知晓他的文学尝试。当地的黑肉场场主、美国作家和他酷似琼的妻子、同性恋商人、以及集市上的女人看起来无不是一桩阴谋的一部分,比尔在自己那台会说话的打字机“克拉克诺瓦”的帮助下进行创作,并不断接近阴谋的真相,在又一次失去了琼以后,比尔发现了区间同班威医生的联系。
——电影以及书籍《裸体午餐》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这份名单,被打字机敲出来,落在纸上。
——电影《辛德勒名单》
一段资料:
打字机(Typewriter)是用以代替手工书写、 誊抄、 复写和刻制蜡板的机器。打字机是用于书写的一种机械的,电机的,或电子的设备。使用时,通过敲击键盘上的某一个按键,该按键对应的字符的字模会打击到色带上,从而在纸或其他媒介上打出该字符。每一次字符的敲打,打字机都会把纸向左移动,以备打印下一个字符。
中文打字机通常为整字文字打字机,由机身、机架、字盘、拖板、横格器、直格器、色带、辊筒架、辊筒等部件组成。字盘可容纳常用汉字2400多个,另有备用字3600多个。打字时,机身上的字锤通过联动机构从字盘上抽取字母,然后敲击固定在辊筒上的色带或蜡纸上,后自动复位,落到原来的字格孔内。(据百度百科“打字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