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肖锋
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要求员工许下“三年不生育承诺”。这方面,单位当然是算小账,不算全社会的大账。须知,女职工生养下一代不只是给小家庭生养的,也是为全社会培养的。

你二孩了吗?对于上至70后,下至80、90后的家庭,这个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在二胎政策放开一周年后,大数据显示,虽然热闹了一阵,除了北京有个30%暴涨外(因为过去单位管制严格,一但放开呈井喷式增长),但从全国来看,二孩政策还是遇冷了。预估目标人群大概1100多万,付诸行动的只有约140万人家庭,与国家卫计委预估的年增200万二孩人口有出入很大。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劳动力也同样萎缩,到2050年,中国劳动力将大幅减少25%左右。
这一串可怕的数字未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上亿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家庭,一胎化已成为生育常态,所以二孩政策空降,具体到寻常百姓家,有人欢喜有人愁。
具体到各个人群对二孩态度还是有差别的。据2017央广与零点调查公司开展的两会调查数据显示:80后公众想生两个孩子的意愿较2016年有所提升,打算生育或已怀上二孩子的比例达到47.3%,较2016(41.8%)提高了5.6个百分点。从年龄看,(37岁以下)的80后打算生育或已怀上第二个孩子的比例高达56.3%。但同时,经济成本也是阻碍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低收入家庭生育二孩比例为28.2%,较2016年(47.6%)下降了19.4个百分点。要想养得自如,钱是少不了,所以低收入家庭生育二孩更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制度的保障。
70后已是末班车,有点英勇赴沙场的豪迈气概。人到中年生二孩,虽然多了很多辛酸、无奈甚至悲壮,可孩子不会在“孤独求败”中长大,儿时的回忆不再是一个人摆POSE,看到两个孩子在一起的嬉戏玩闹、欢声笑语,我们才知道,这是孩子“完整的爱”。
相反,正值黄金生育阶段的80后90后小夫妻们,更关注未来的生活质量与孩子的教育成本。且不说奶粉、尿不湿,且不说三岁前每天都是蓬头垢面、精疲力竭,从上幼儿园开始,真正考验经济实力的时才刚开始,赞助费、早教(3-6岁,学语言的关健期),之后幼升小,择校、托关系、又是赞助费,之后初中,高中……粗算起来,百八十万已是保守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哪还敢生二胎。
可是,不生也有问题,养老怎么办?80、90后可以引起共鸣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孤独的80后长大了,生了娃,进入典型的4-2-1模式,面临4个老人,一个娃。还有,只生一个娃,万一孩子长大了出现健康问题怎么弥补?有多少失独家庭没有等到这迟来的祝福。看吧,经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使得请多家庭对二孩子有美好期许的时同,又不敢轻举旺动的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二胎政策自放开一直是大家持续关注的热点,近年两会,各方代表也都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从经济方面,可以给生育二孩的低收入家庭进行生活费用或医疗保险费用补贴,或者在税收方面优惠,夫妻个人所提税减半或一人所得税全免。对于生育女性,建议延长产假以及加大哺乳期间工资福利,还要尽快完善《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人大代表更建议增加男方的产假,以减轻女性一方的职场压力。
此外,添丁进口,住房也是一大问题,代表们建议,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优惠政策上,向生育二孩家庭倾斜。教育方面,通过幼儿园扩大招生,或在企事业单位、社区建立托幼机构,中小学取消择校,解决二孩上学难。除此之外,在基因验测、加大儿科医护人员等多方面都给出了利好建议。
人大代表的建议是让人感动,落实却是一个艰难过程。各单位在招聘时首先问女性应聘者的一个问题是“你准备什么时候生孩子”,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要求员工许下“三年不生育承诺”。这方面,单位当然是算小账,不算全社会的大账。须知,女职工生养下一代不只是给小家庭生养的,也是为全社会培养的。显然,除了钱,还有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安排落到实处。否则,这两三年小高峰过去后,生育二孩的政策还会遇冷。到那时,再放开恐怕就来不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