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品牌网讯 为促进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教师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引领幼儿发展艺术思维,2018年1月15日、16 日、17日,黄村一幼开展了“民俗文化融入课程 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宫灯、毛猴、国画、剪纸四个专题。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族手工艺品之一,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1月15日,黄村一幼近60名教师跟随秦玉新老师学习了宫灯的制作。秦老师先简要介绍了宫灯的由来。接着,老师们在秦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宫灯的制作。先以白色硬纸板做出六角型骨架,然后在骨架之间粘上白色底纸,最后配上红色衬纸,外面画上各种精美的图案,一只精巧的宫灯就制作完成了。过程中,所有人都在认真地听讲,细致地观察,仔细地揣摩,在相互的欣赏和展示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民俗文化的魅力令人折服。
毛猴是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毛猴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1月16日,黄村一幼的40余名老师齐聚大会议室,开始了民俗文化融入课程的系列培训之——毛猴的制作学习。首先,业务园长王燕老师介绍了讲课老师,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兴趣盎然的开始了毛猴的制作之旅。大家用超轻粘土加上撕碎的纸巾屑,通过揉、捏、搓、粘等步骤制作出圆桌和小椅子。接着,用蝉蜕制作出小巧可爱的毛猴头部和四肢,又用辛夷做成毛猴的身体。最后,组合成一个四只毛猴围坐圆桌吃火锅的有趣场景。活灵活现的小毛猴们,给老师们带来了无数的惊喜和成功制作后的喜悦。
1月17日,是黄村一幼民俗文化融入课程系列培训的最后一天。老师们早早的就来到了大会议室,期待着学习的开始。今天的课程是国画和剪纸。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国画、剪纸的种类及技法,精彩的讲解不仅传授了知识,还为老师们带来文化艺术欣赏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挥毫泼墨,在宣纸上尽情抒写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幅幅精致的剪纸作品,在一把把剪刀、一双双巧手下诞生。
宝贵的民俗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老师们经过三天的系列培训,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传承。通过此次系列培训活动的开展,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美,提升了老师们的操作技能及审美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老师们也将把这些传统的技艺、美的创作与享受实践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当中,共同提升教师与幼儿的艺术素养。